白春苏,女,汉族,1985年12月生,(共产党员),文学博士,毕业于南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,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嘉兴学院教师。
从教七年来,白老师一直兢兢业业,潜心教研,求实创新,凭借着强烈的事业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,取得了斐然的成绩,先后在2019年获浙江省第十一届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特等奖,2020年获浙江省高校教育技术成果评比一等奖,2021年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地方高校中级及以下组一等奖、浙江省第一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级及以下组特等奖。她所主讲的《比较文学》于2019年被认定为浙江省线下一流课程。从一开始的站稳讲台到成为讲坛新秀,凝聚着她倾心教学的心血,闪耀着智慧创新的光华。
一、矢志教改谱新篇
《比较文学》课程的创新之路是白老师及其教学团队一步一步开辟出来的,创新之始就是对教学痛点问题的分析和研究,从学情出发找痛点,立足学生发展制定解决方案。
通过几轮课程调研,白老师发现,学生深受“文学无用论”的困扰,他们对自己的所学缺乏信心,质疑自身能力。而传统的《比较文学》课以理论讲授为主,偏重知识传授,却忽视了能力培养,学生也就很难在阅读与研究、知识和能力之间实现跨越。因此,白老师带领教学团队在深度调研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,将各教学环节中的问题一一挖出,逐一制定解决方案,在2019年展开第一轮教学改革,将小组活动作为能力提升的利器引入课堂。
改革初见成效,学生燃起了对文学研究的兴趣,研究能力也有明显提升,但也暴露出小组活动的一些问题,比如活动的单一性问题、活动评价的公平性问题等等。在第二轮改革中,白老师就将这些问题作为改革重点,组织团队以教学沙龙的方式对小组活动教学法展开研讨,并利用暑期集体备课,重构比较文学授课体系。正是因为老师们对教学的热情投入,才有点石成“金”的一课。《比较文学》课程在2019年被认定为“浙江省线下一流课程”,2020年获浙江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成果评比一等奖。
二、厚积薄发创佳绩
成绩非一人成就,也非一蹴而就。经过多轮改革,白老师带领的比较文学教学团队颠覆了传统比较文学课的教学方式,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,坚持以“新文科”建设为指导,秉持“以德育人、以创带研、以评促学”理念,以丰富多彩的创研活动让比较文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、多元立体,真正彰显了“金课”品质。
《比较文学》课程以高阶能力培养为目标实施课程重建,按照“梳理-联系-建构”三个培养模块,打造“ABC”教学体系。课程构建了以能力为导向的“知·能·用”教学内容,以“明·思·辨”为脉络的“文学丝路”思政内容,搭建满足差异性、多元性、高阶性需求的资源库;创建以能力为导向的“趣研·创研·专研”知能转化活动体系;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双层评价体系,实现以评促学;引入数字人文的研究方法,优化“PAD 课堂”混合式教学模式。通过对教学内容、教学资源、教学模式、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,课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,提升了学生的高阶能力。
在本次教学创新大赛中,白老师充分总结提炼了改革措施及成果,精心制作、修改汇报PPT,与团队成员反复答辩试练,最终成就大奖。在获奖的一刻白老师感慨万分:“这次获奖是团队奖,不是个人奖,是共同努力的结果。”
三、春风化雨育桃李
正像白老师所说,“奖项最好的归宿是课堂”,她希望能将在赛场上的所见、所学和所想第一时间带给学生,学生的培养始终是白老师教学工作的重心,也是她持续改革的动力。授课中,“尊重学生的人格,给他们多一分关爱,多一份赞美,多一个微笑”;“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”,让她成为很多学生的“白姐姐”。很多学生大学毕业后仍然和她保持密切联系,她也在学生成长发展的道路不断出谋划策,保驾护航。在课外,她也倾向于学生的培养,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多项学生课题,学生发表论文十余篇,并在2020年,指导学生团队参加第四届“中学西渐杯”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综合技能大赛获二等奖,获“优秀指导教师”称号。
教书育人需要感情、时间、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,是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为基础。白春苏老师始终以自己在专业领域、师德修养方面最高的领悟去帮助、教育学生。“我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既是脚踏实地的人,也是仰望星空的人。”白老师说,这就是她的教学理想。